常聽見阿公阿嫲生骨刺、腰背痛,其實骨刺並非老人專利,年輕人也有機會患上。骨刺到底是什麼?骨刺需要開刀嗎?如何治療?骨刺會消失嗎?其實每一個人都會出現骨刺,但不一定會引起痠痛,想了解成因及如何去預防它,就要留意今天的文章啦!
什麼是骨刺?會有哪些臨床症狀?
認識支撐著我們的脊椎:
根據三軍總醫院的資訊,人體的脊椎結構共有34節脊椎骨,其中包括頸椎7節、12節胸椎、5節腰椎。脊椎有保護脊髓、支撐身體重量、維持身體平衡等功用。
骨刺是什麼?
那麼「骨刺」到底是什麼呢?台大醫院神經部表示,骨刺是一種增生的贅骨,多出現在脊椎活動較大的地方,以頸椎和腰椎最容易發生。骨刺的形成主要是由於脊椎結構退化,使脊椎間的軟骨失去功能,並使脊椎的關節面承受更大的壓力,而在這些關節的邊緣處會長出一些骨刺來,能讓脊椎更加穩固。
跟椎間盤突出差在哪?
椎間盤位於兩骨之間,若因重力或長期的壓力,椎間盤外圍的纖維輪就會慢慢突出,若壓迫到神經就會出現疼痛、麻木。
而骨刺則是因為骨質增生所致,與椎間盤突出的症狀類似,但成因並不相同,是兩種不一樣的疾病。
九成以上的椎間盤突出患者,在接受復健或針劑注射治療後會好。若保守治療3~6個月沒有好轉,或症狀加劇時,須考慮進行手術。手術與否及適性須視個別患者情況由醫師看診後評估。不論開刀與否,兩者在治療後,都應該矯正錯誤姿勢與鍛鍊核心肌群才能確保不復發。
骨刺臨床症狀:
根據彰秀神經醫學部的資訊,骨刺的臨床症狀可分為5種:
- 未壓迫:
這階段的骨刺不會帶來任何症狀,因此大多數骨刺都不需要治療
- 頸部或腰部疼痛:
屬關節退化的早期症狀,由於頸椎或腰椎開始不穩定,使活動變得不平均、
過量及不規則,使頸椎或腰椎容易受傷
- 脊髓型症狀:
當脊髓受到刺激時,使肢體力量變差,肢體感到異常、僵硬、走路不方便、步行容易疲勞。引起局部關節疼痛,如頸或腰轉動時會感覺異常或觸電感,最後可能出現四肢 麻痺、大小便失禁
- 神經型症狀:
當神經受到刺激或壓迫時,會使病人非常疼痛,也會造成神經腫脹,引起腫、痛的炎性反應。病人會從後頸部酸痛,蔓延到肩部、後枕部、上臂或肩胛部,使前臂及手部會感覺無力及麻木感
- 椎動脈型症狀:
病患會產生震發性眩暈、噁心、嘔吐、耳鳴、視物不清等,嚴重時甚至出現腦缺血
年輕人也會有骨刺?長期姿勢不良小心成高危族群!
骨刺會消失嗎?治療骨刺一定要開刀嗎?
骨刺診斷方法:
根據臺北市立關渡醫院護理部的指導,要判斷是否有哪幾節神經受損所引起的症狀,而檢查方法有4種,這些檢查的結果必須配合臨床症狀才有意義。
- X 光檢查
- 肌電圖
- 電腦斷層
- 核磁共振
骨刺會好嗎?
骨刺的診斷標準為哪幾節神經受損,受骨刺困擾的病患可以到骨科、復健科、神經科求診,雖各科別因應自己的專業,在意的重點都不大相同,但各科別之間能達到相輔相成並互相支援。
一定要開刀嗎?骨刺治療方法有哪些?
根據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的資訊,骨刺是常見的現象,絕大部分人不需接受治療,當刺激到脊髓或神經,出現臨床症狀才需考慮接受治療。
治療骨刺症狀的主要方法為藥物治療及復健治療,若是症狀嚴重而且在使用藥物或復健治療二到三個月仍無法改善,或是嚴重影響生活,如無法坐起站立、下肢嚴重麻痺、晚上睡覺會痛醒,甚至大小便失禁等,才需考慮接受手術治療。
- 藥物治療:消炎止痛藥物、玻尿酸、肌肉鬆弛劑等,以緩和疼痛感為主
- 復健治療:水療、熱療、電療、帶頸圈、頸部牽引、適度肌肉按摩等
- 手術治療:在於清除神經的壓迫,及增加脊椎的穩定度,方法有傳統手術、微創手術、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等
骨刺手術後多久能出院?日常飲食、習慣預防骨刺
骨刺手術多久能出院?
外科手術是唯一能讓骨刺消失的治療方法,需要一定時間才能夠復原。根據彰化縣衛生局的分享,新興的微創手術開刀後,病患一般能在24小時內出院,而傳統手術則需較長的住院時間,一般要3-7天才能出院。
從日常飲食預防骨刺:
- 深海魚油
- 維生素C、E、K食物:深綠色蔬菜、柑橘、芭樂
- 富含抗氧化劑:核桃、杏仁、開心果、花生等堅果
- 生物類黃酮食物:蕃茄、茄子
- 均衡飲食,避免過重
從生活習慣預防骨刺:
- 避免長時間久坐、久站
- 注意坐姿及站姿
- 應適時活動筋骨
- 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
- 避免長期劇烈運動
當年紀漸長無可避免會出現骨刺,但其實大多數骨刺患者不需接受治療,注意日常飲食及生活習慣,能減少骨刺對物體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