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每天休息靜養,做完關節手術,其實更應該在遵循醫囑的情況下,好好動起來!」
來自郵政醫院的曾柏凱醫師,除了專精於骨科微創關節鏡外,更重視術後的運動復健。能讓患者恢復原本的生活型態,一起「好好動、一起動、繼續動」,一直是曾柏凱醫師的理念。
郵政醫院用關節鏡、機器手臂,打造精準微創的治療方式
曾柏凱醫師作為郵政醫院「運動醫學」領域的帶領人,從零到一打造了整個科室,並將先進的「微創關節鏡」與「Stryker MAKO機器手臂」應用於科室中。曾柏凱醫師擅長膝關節、肩關節的關節鏡手術,是MAKO手術在台灣少數全膝、半膝、全髖關節重建全部經過認證的講師,也有一年肩關節手術數量達全台第二!
關節鏡的特色在於「微創」,也和曾柏凱醫師的理念不謀而合:和傳統開放手術5~10公分的傷口相比,關節鏡僅有2~3個1公分左右的傷口,大幅降低出血量與疼痛感的同時,整體恢復期也更短,更能朝向「恢復原本生活」邁進。
而郵政醫院作為地方社區醫院,專精於骨科與關節重建,因此更能將資源傾注於骨科患者身上。相比於醫學中心,做檢查、排核磁共振(MRI)等可能需等待1~2個月,郵政醫院平均等待約1~2週。因此,不論對於急性損傷,還是慢性關節退化,都能及早診斷、及早開始治療。
而曾柏凱醫師也將過去在台大醫院擔任主治醫師的經驗,帶到郵政醫院,提供與醫學中心同等水平的診療,讓患者在社區醫院也能有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外側關節磨損、十字韌帶斷裂重建,複雜案例進軍國際講座
曾經有一位40歲的患者,膝關節外側軟骨嚴重磨損,外加膝蓋十字韌帶斷裂——這種複合手術十分複雜,需要在一場手術內,安裝一部分的人工關節,同時進行十字韌帶重建。更困難的點在於,現有的國際醫學期刊只有「內側」磨損+韌帶重建的案例,且內側韌帶的張力調整起來相對簡單,只要拉緊即可。
但這位患者是「外側」軟骨磨損,而外側韌帶就相對鬆弛,因此進行韌帶重建時,沒有參照物可以調節張力,一旦太鬆或太緊,都會影響術後的功能。面對這樣的情況,只能靠著曾柏凱醫師長年累積的經驗,外加機械手臂的輔助,精確計算骨頭和軟骨的厚度後重建關節,再調整韌帶的張力。
面對特殊的複雜案例,曾柏凱醫師曾在國內外的研討會上發表演講,期待能將台灣先進的經驗帶到國際。


手術後該多休息還是多運動?骨科專家破除迷思
「手術後需要適度的休息,但絕大部分人都「太害怕動」,這樣反而不利於術後恢復!」郵政醫院的曾柏凱醫師說明。一旦長時間不動,會造成肌肉萎縮、關節僵硬,離原先正常的生活也就越遠。「這或許很違反直覺,但術後做更多復健運動,反而能促進整體恢復。」
堅持親自規劃術後復健,量身定做適合運動
曾柏凱醫師提及,每個人術後適合的運動都不同:如半月板破裂的長度、年齡等,都會影響復健動作。以膝關節為例,手術後的恢復運動共分為4期:
- 術後1週內:
為術後的保護期,可以練習撐著拐杖行走,讓關節做部份體重的負重。 - 術後1週~2週:
由於組織開始慢慢生長,可能會出現關節僵硬,需要做「伸展運動」,如用機械協助彎腳。 - 術後3週~4週:
開始進行「肌肉用力、關節不用力」的「等長運動」,如直腿抬高、直腿下壓等運動。在熟悉後,會進一步進行爬樓梯、平衡感的訓練。 - 術後6週~8週:
開始進行動態訓練,如跑步、騎腳踏車等運動。
- 術後1週內:
而以上4期的復健,曾柏凱醫師會根據患者實際狀況進行規劃,並在回診時親自教授、拍攝復健影片給患者,鼓勵患者回家繼續運動。這樣「客製化」的運動規劃,除了能幫助患者重建關節功能,避免日後再次受傷外,更能提升整體行動能力與生活品質。
復健也能促進心理健康!良好生活循環很重要
而循序漸進的復健,除了提升關節的靈活度外,其實對心理健康也有幫助!曾柏凱醫師曾遇過一位老奶奶,因為受傷後不肯運動,每天在家不出門,甚至出現憂鬱的傾向。「復健的目的是為了恢復原本的生活!」而曾柏凱醫師也有患者,在60歲半月板破裂後,堅持術後運動復健,到了70歲仍然在跑馬拉松。因此想要術後能「好好動、一起動、繼續動」,術後的運動復健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