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刷牙張嘴一看,口腔內壁腫起來,仔細看原來是長了水泡,有些人連同牙齦也腫起來,但也有不少人是嘴巴長一顆白白的不會痛,會不會是得了什麼病?還是純粹是火氣大,又該如何治療?本篇帶你看常見3大原因。

目錄

口腔內壁長水泡該看哪科?3大常見疾病比一比

口腔內壁長水泡,很多人會以為只是單純的「嘴破」,放著嘴巴長一顆白白的不會痛,不管水泡認為會自己好起來,其實根據不同症狀,可能罹患了不同疾病,不可不慎。

以下列出3種口腔內壁長水泡常見疾病,不過若是水泡一直沒有好或是感到疼痛等,建議還是直接就醫,可尋求耳鼻喉科、口腔顎面外科、牙科專業醫師診斷治療。

口腔內壁長水泡常見疾病比較
口腔內壁長水泡常見疾病比較:疱疹性齒齦炎、腸病毒、黏液囊腫

口腔長水泡該看哪一科? 附近牙科、耳鼻喉科怎麼找?

疱疹性齒齦炎:舌頭嘴唇長水泡、牙齦紅腫

第一種屬於疱疹性齒齦炎,常會反映出舌頭嘴唇水泡、牙齦紅腫的症狀。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成因、其他症狀與治療方式。

疱疹性齒齦炎成因

疱疹性齒齦炎又稱為「疱疹性牙齦口腔炎」,是由單純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引發,單純皰疹病毒分成第一型(HSV-1)及第二型(HSV-2),其中第一型常出現上半身、口腔周圍的皮膚,引發唇皰疹,也是疱疹性齒齦炎的元兇;第二型則通常會出現在下半身、生殖器的皮膚。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說明,疱疹性齒齦炎好發於1至4歲的幼童,傳染途徑為直接接觸到有傳染力的唾液或口腔水泡,第一次感染痊癒後,病毒不會離開人體,而是會潛伏於神經節,一旦觸發特定因子(例如免疫力下降、感冒、壓力、熬夜等),單純皰疹病毒便會復發,在嘴唇周圍產生水泡,復發症狀較初次感染時輕微。

疱疹性齒齦炎症狀

疱疹性齒齦炎常被誤會成腸病毒,具有傳染性,患者發燒可持續5至7天,水泡需14天才會完全痊癒,患者會伴隨以下症狀:

  1. 發高燒
  2. 口腔黏膜長多處水泡、破皮
  3. 口腔疼痛,甚至無法進食
  4. 牙齦紅腫、出血
  5. 流口水、口臭
  6. 頸部淋巴腺腫大

疱疹性齒齦炎治療方法

針對原本健康的疱疹性齒齦炎患者,醫師通常會給予鎮痛、退燒藥,可以減輕疼痛,但無法縮短病程。

針對少數症狀嚴重的疱疹性齒齦炎患者,可以在發病72小時內服用口服抗疱疹病毒特效藥,縮短病程。

若疱疹性齒齦炎發生在新生兒或免疫不全者,則可能有生命危險,須立即住院觀察治療。

腸病毒:發燒、咽喉長水泡

腸病毒是好發於嬰幼兒、學齡兒童的疾病,而咽喉水泡則是腸病毒典型症狀的一種。因有超強傳染力,如果伴隨發燒等症狀,應避免到校或外出活動,並儘快就醫。

腸病毒成因

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包含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腸病毒71型等,是幼兒常見疾病,不過成人也有機會感染。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說明,腸病毒的傳染性強,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患者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傳染。

腸病毒症狀

腸病毒可能引發各種疾病,大多數患者沒有症狀,或可能出現以下典型症狀,整體病程約7至10天:

  1. 發燒
  2. 手足口病:發燒,且身體冒出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內壁、舌頭,其次在軟顎、牙齦、嘴唇,若發生於四肢則在手掌、腳掌、手指、腳趾。患者常因口腔潰瘍無法進食。
  3. 疱疹性咽峽炎:發燒、嘔吐,且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
  4. 極少數患者出現合併症,包含菌性腦膜、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心肌炎等,甚至可能死亡。

腸病毒治療方法

目前治療腸病毒沒有特效藥,只能採支持療法,例如止咳、退燒、打點滴,大多數患者會在發病後7至10天自行痊癒,僅有少部分患者會出現嚴重併發症。若出現以下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須立即送醫治療:

  1. 意識不清
  2. 四肢無力、肌躍型抽搐
  3. 持續嘔吐
  4. 呼吸急促、心跳每分鐘120下以上
但2023年腸病毒疫苗也已上市,若擔心小朋友感染腸病毒,則建議施打。
 

延伸閱讀|腸病毒疫苗全球首上市,最快7月接種 該讓孩子打嗎?評估2重點

腸病毒、疱疹性齒齦炎怎麼分?

腸病毒、疱疹性齒齦炎症狀相似,患者時常搞混,馬偕紀念醫院兒童感染科指出,其實兩者可初步由以下症狀判斷:

腸病毒的口腔潰瘍較集中在「口腔後半部」,即咽喉、咽喉上方

疱疹性齒齦炎的口腔潰瘍較集中在「口腔前半部」,最常出現在舌頭、頰黏膜(唇和臉頰的內襯)、嘴唇,嚴重者還可能整個口腔前後都出現潰瘍。另外疱疹性齒齦炎會出現明顯的牙齦紅腫、發炎現象,甚至會牙齦出血,腸病毒不太會引起牙齦腫脹。

腸病毒、疱疹性齒齦炎怎麼分?

黏液囊腫:長一顆白色小水泡、不會痛

口中長一顆水泡,又不會痛,上述疱疹性齒齦炎和腸病毒的狀況也都不符合,則有可能是黏液囊腫。

黏液囊腫成因

黏液囊腫又稱為「小唾液腺囊腫」,是種常見的小唾液腺體疾病,人有三大唾液腺:腮腺、頷下腺、舌下腺,其他散佈於口腔、喉嚨、鼻腔黏膜的則為小唾液腺。

黏液囊腫通常成因為外傷,例如進食時咬到嘴唇、食用太燙的食物、常吸吮下唇、常抿嘴、牙齒咬傷口腔黏膜、打籃球碰撞等,造成唾液腺受損、管道阻塞,便會形成黏液囊腫。

黏液囊腫症狀

黏液囊腫典型症狀為嘴巴長一顆白白的小水泡,但不會痛,囊腫直徑小於1.5公分,質地偏軟,有時看起來是微藍色或半透明。

黏液囊腫治療方法

有些黏液囊腫患者會想刺破水泡,不過刺破後反而容易感染,嚴重還可能疼痛、影響進食。因此患者切勿刺破水泡,而是趕緊就醫,由醫師診斷,根治方法為手術切除受影響的唾液腺。

延伸閱讀|愛抿嘴、吃麻辣燙?速解「唾液腺囊腫」成因 嘴唇冒小水泡怎治療

造成口腔內壁出現水泡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腸病毒、皰疹性齒齦炎、黏液囊腫等因素,若是出現疑似的症狀,可以透過PinMed線上預約相關科別的醫師進一步檢查,尤其當症狀持續很久都沒有好轉時,應該及早尋求專業醫療的協助。

口腔內壁長水泡其實是種身體警訊,若有症狀建議儘早請醫師診斷治療,千萬別等到非常嚴重才就醫。

—山豆
分享在 facebook
Facebook
分享在 twitter
Twitter
分享在 telegram
Telegram
分享在 pinterest
P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