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具有高度傳染性,夏天又是更容易好發的季節,大多發生於10歲兒童以下,大人也會得到,但免疫力比較高,比較不會有嚴重症狀。台灣常發生在5到6月,開學之後的9月又會是另一波高峰。如果發生了家長特別擔心,PinMed與各位家長一起預防腸病毒感染。
腸病毒是什麼?潛伏期就該注意!

腸病毒症狀有哪些?初期、重症都需注意
腸病毒一些症狀很像是感冒、流感表現,不過有特定病毒會讓患者手腳有小水泡、紅疹情形,以下PinMed分成常見症狀與重症前兆,提醒家長注意事項喔!
常見症狀
患者最常有:
- 感冒、發燒、
- 噁心想吐、
- 肌肉痠痛、
- 手口足病(患者手、腳、口腔出現小水泡、紅疹)
- 疱疹性咽峽炎(患者口腔出現水泡或潰瘍)
如果發現這些症狀就需要儘速就醫,以免傳染給別人。
重症前兆
家長需要持續觀察小孩的狀況,有時候也會出現下列特殊症狀:
- 嗜睡、精神不振
- 持續嘔吐
- 肌躍型抽搐(像是受到驚嚇的肌肉收縮)
- 呼吸急促、心跳加快
若有這些情形,可能是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肢體麻痺症候群、心肌炎等腸病毒併發症,需要緊急送醫,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如何治療腸病毒?多久才會好
台大醫院衛教單說明,腸病毒沒有特效藥,對患者採用支持性療法,透過預防脫水、退燒、休息,慢慢讓身體康復,大多數會在7到10天痊癒,而有些出現併發症患者,則給予相對應治療,像是如果發生了腦膜炎,則需要降腦壓的藥物。
腸病毒預防跟著做!公共衛生很重要
預防勝於治療,腸病毒具有高度傳染性,除了注意個人衛生外,也要注重環境衛生。目前國內正在研發71型腸病毒疫苗,最快今年(2022年)底取得許可。
1. 勤洗手
進行各種活動後,應以肥皂確實洗手,採用「內、外、夾、弓、大、立、腕」的方式,將雙手清洗乾淨。家長回家後也務必洗手再接觸兒童。
2. 注意環境衛生
一般的清潔劑、酒精都無法確實殺死腸病毒,進行環境清潔時需要漂白水,才能讓病毒失去活性。除此之外,家長也要消毒小孩子的玩具,並教導他不能咬玩具。
3. 在流行期間避免到公共場所
腸病毒盛行期間,儘量減少到人多、空間密閉的公共場所,降低感染機率。
4. 加強免疫力
平日應注意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營養,充足睡眠與固定到戶外運動,增強自己免疫力。
5. 腸病毒停課標準
腸病毒的停課標準,需依照當年度是否為流行疫情判定。
- 當年度為流行疫情時
幼兒園、托嬰機構、學齡前托育機構如果一周內發現兩名經醫師診斷為腸病毒病例,應採停課7天。 - 當年度非流行疫情時
如果鄉鎮市區被通報有腸病毒71型檢驗陽性個案,或年齡3個月以上的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機構內同個班級有兩名幼童被醫師診斷為腸病毒,就應該停課7天。 - 如果機構內有腸病毒感染併發嚴重案例,而且驗出D68型,該所屬班級也要停課7天。
勤洗手、注意環境衛生,除了能預防腸病毒外,也能減少得到其他病毒的機會。在疫情的當下,大家更注意公共衛生;疫情結束之後,好習慣也要繼續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