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見人愛的貓星人有機會引致「貓抓病」,特別是流浪貓咪。貓抓病特別在秋冬盛行,要注意被貓咬、抓傷或舔舐傷口等傳染途徑,患者可能會被貓抓傷腫起來,除此之外還有哪些症狀?被抓傷要怎麼處理?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貓抓病是什麼?潛伏期可達數週 症狀像被蚊子叮!
什麼是貓抓病?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資訊,貓抓病(Cat Scratch Disease)又稱為貓抓熱,是一種世界性的流行病,由韓瑟勒巴通氏菌(Bartonella henselae)所引起,是一種亞急性、自癒性的細菌性疾病,盛行於夏末及秋冬季節。
根據衛福部資料,貓抓病在臺灣在2007年共通報179例,確定病例7例,每十萬人口確定病例數為0.03。
貓抓病症狀:
根據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的期刊資訊,貓抓病的臨床症狀因人而異,一般分為局部性感染和全身性感染,局部性感染會出現皮膚病灶、淋巴結腫大,而全身性感染患者除上述兩種外,還可能造成臟器受侵犯。
- 皮膚病灶:
- 長水泡
- 紅斑
- 丘疹
- 傷口化膿
- 眼睛結膜發炎
- 口腔潰瘍
- 淋巴結腫大,腫大的淋巴結大小約1至5公分,但是也有可能大到8至10公分,一般發生在:
- 腋下
- 滑車
- 頸部
- 鎖骨上
- 頜骨下
- 臟器受侵犯:
- 發燒
- 腹痛
- 體重減輕
- 肌肉痠痛
- 關節疼痛
貓抓病潛伏期:
根據宏恩醫療財團法人宏恩綜合醫院的資訊,貓抓病的潛伏期一般為3-10天,逐漸出現紅斑性丘疹等症狀;5 至 50天開始出現淋巴腺病變。
有哪些併發症?
若患者傷口受到感染,有機會造成蜂窩性組織炎或敗血症等併發症,但機率一般較低。
毛孩為主要傳染途徑?小孩、年青人都是貓抓病好發族群!
貓抓病傳染途徑:
根據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資訊,貓抓病的致病原為韓瑟勒巴通氏菌,藉由貓蚤或是壁蝨當作傳播媒介。當貓蚤排卵後孵化成幼蟲,經過成蛹的階段後蛻變為成蟲。若此時貓有傷口又或是被貓蚤咬傷,接觸到有韓瑟勒巴通氏菌的貓蚤糞,就會成為貓抓病的保毒體,能感染大部份哺乳類動物。
有9成貓抓病患者有被貓咪舔、咬或抓傷的記錄,因為韓瑟勒巴通氏菌對貓咪幾乎沒有任何影響,所以大多為看似健康的幼貓。使得韓瑟勒巴通氏菌有機可乘,進而侵犯人體,造成貓抓病,目前尚未出現直接由貓蚤感染人類的案例。
貓抓病好發族群:
根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的資料,每年貓抓病的盛行率10萬分之4,好發族群為 21歲以下的學齡前兒童及青少年,此外並無性別或地區差異。
貓抓病該看哪科?有什麼治療方法?
如何預防貓抓病?定期為寵物進行清潔!
根據英國皇家動物醫院的建議,這6招做好,可以有效預防患上貓抓病:
- 限制寵物接觸病原,維持良好飼養環境
- 防止被貓抓或咬
- 如被抓咬,應利用清水及肥皂徹底洗淨傷口,嚴重者應盡快就醫
- 避免被貓舔舐傷口
- 定期帶寵物貓至獸醫院進行體檢並每週兩次為寵物進行清潔,控制跳蚤數量
- 接觸貓、清理貓糞便後應用流動清水及肥皂徹底洗手
平時接觸貓咪後記得要進行清潔,特別是街上的流浪貓,不要輕易掉以輕心,忘記可能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