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乳癌與子宮頸癌,很多女性對於子宮內膜癌較為陌生,但根據衛福部癌症登記報告,子宮內膜癌自 2011 年起,已經成為台灣婦科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稍微慶幸的是,子宮內膜癌的徵兆明顯,通常能夠及早發現與治癒,這篇我們就一起來了解

目錄

子宮內膜癌是什麼

子宮內膜癌(Endometrial cancer)常被跟子宮頸癌混淆。子宮壁由三層組織構成,由內到外別為子宮內膜層、平滑肌肉層與漿膜層。當女性到了生育年紀,子宮內膜每個月會增厚一次,準備讓胚胎著床,如果沒有受孕,子宮內膜就會剝落,形成月經。子宮內膜癌,指的就是從子宮最裡層長出來的惡性腫瘤。

國泰醫院資訊表示,子宮內膜癌在歐美是婦科癌症的首位。近年來台灣由於飲食逐漸西化,發生率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子宮內膜癌雖好發於停經後的女性,年齡中位數為56歲,但根據調查似乎也有年輕化的趨勢,5%發生在小於40歲族群。

台中榮總婦產科指出,子宮內膜癌的真正成因並不是十分清楚。從國外的研究發現若干證據顯示至少部分子宮內膜癌的發生與雌激素有密切的關係。直到今日,子宮內膜癌仍不若子宮頸癌有一套理想又有效的篩檢方式。所以若有任何前兆或是高風險族群,都應接受婦科檢查

陰道出血怎麼辦?找醫師檢查最安心

大多數的子宮內膜癌都會出現早期症狀,若有疑似症狀或是危險因子,可以盡速透過PinMed線上預約婦產科醫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大多數的子宮內膜癌都會出現早期症狀。台灣癌症基金會提到,子宮內膜癌的臨床症狀跟危險因子包含以下幾種:

臨床症狀

  • 陰道出血:超過90%出現不規則陰道出血,且通常發生在停經後。尚未停經者,可能會出現經血過多或是不規則出血。
  • 陰道異常血絲或分泌物:腫瘤組織會有分泌物滲出,嚴重者甚至會有惡臭的膿血分泌物。
  • 疼痛:腫瘤浸潤周圍組織或壓迫神經引起下腹部疼痛。
  • 子宮腔積膿:腫瘤過大而阻塞子宮頸,導致癌性分泌物無法排出。

危險因子

  • 肥胖:因為脂肪會將荷爾蒙轉換成雌激素,雌激素過多就是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因子。
  • 雌激素補充:更年期婦女補充荷爾蒙需在醫師的評估與追蹤之下,不當的補充容易有罹患子宮內膜癌的危險。
  • 與雌激素有關:初經早(12歲以前)或停經晚(52歲以後)、未生育或不孕女性。
  • 藥物:如乳癌使用的泰莫西芬(Tamoxifen),刺激子宮內膜增生,增加罹癌風險,但是機率不高。
  • 糖尿病及高血壓:可能與肥胖有關。
  • 相關病史:如遺傳性非息肉大腸直腸癌 (HNPCC) 、乳癌及大腸癌家族史。
子宮內膜癌症狀跟危險因子

早期治療 痊癒率高

分期與治療

子宮內膜癌期別判定主要分為四期,預後則與期別有關,亞東醫院提到,5年存活率第一期為80-90%,第二期為60-70%,第三期只有30-60 %,第四期10-20%。

  • 第1期:癌細胞只存在子宮內。
  • 第2期:蔓延至子宮頸間質組織,但未擴散到子宮以外。
  • 第3期:已穿出子宮體,但未超越骨盆腔。
  • 第4期:癌細胞已侵襲膀胱或腸子的黏膜層,或發生遠處轉移。

子宮內膜癌的治療是以手術的方式為主,包含子宮、卵巢、輸卵管、骨盆腔淋巴腺以及主動脈淋巴腺摘除,手術不僅有治療作用,更重要的是可提供癌症分期,用於後續治療計畫的擬定與預後的評估。手術後如果是第一期有復發風險高危險因子和第二期的患者,通常還要加做輔助性的放射線治療,而第三和第四期的患者,通常還會進行化學治療以及輔助放射線治療。

一定要切除子宮嗎?

對於年輕上有生育需求婦女,如果嚴重程度僅限於子宮內膜且屬於分化良好的類子宮內膜癌,也可先給予高劑量的黃體素治療,如病情於6個月內有緩解,可考慮盡快完成生育計畫再將子宮摘除。

體重控制加健康飲食 預防子宮內膜癌

衛服部新聞稿提到,根據美國癌症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AICR)指出,肥胖會增加血液中的胰島素及荷爾蒙,促使癌症細胞成長。因此,維持適當體重、規律運動、健康飲食、適量飲用咖啡,就能幫助降低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也有不少婦產科醫師指出,若有月經不規則、卵巢疾病或是未孕的女性,可考慮諮詢醫師後,使用口服避孕藥減緩子宮內膜增生,也有助於預防子宮內膜癌。台灣婦癌醫學會則提醒,可與婦產科醫師討論停經後補充荷爾蒙的必要性,但切勿自行買成藥或保養品服用。

除了保持健康生活習慣,最重要的是,平時就要留意身體狀況,有任何徵兆都要盡早就醫!

預防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近年來,有逐漸有年輕化趨勢,無論青少女還是更年期女性有異常出血,一定要及早就醫!

—山豆
分享在 facebook
Facebook
分享在 twitter
Twitter
分享在 telegram
Telegram
分享在 pinterest
P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