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事們吃完午餐回到辦公室,發現肚子怎麼痛痛的,還有點想吐。坐在位子上狂冒冷汗,發現同事也一個個跑廁所。小心,可能是食物中毒找上你們!去年一整年,台灣食物中毒人數將近六千人。夏天天氣熱,食物容易變質,想要避免食物中毒,下面這些原則要切記!
目錄
食物中毒定義、症狀:只少兩人同時有
根據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期刊的資料,「食物中毒」指的是吃下含有大量致病菌、毒素,或是化學物質的食物,會產生的任何疾病。兩人或兩人以上,吃下相同的食品且發生相似的症狀,就會被稱作食物中毒案件。
那食物中毒會出現哪些症狀呢?常見的包含:
- 腹瀉
- 噁心
- 嘔吐
- 腹痛
- 發燒
- 頭痛
- 虛弱
- 血便或膿便
會發生食物中毒的原因有很多,每個人的身體健康狀況也都不同,並非所有症狀都會同時發生。建議如果共同用餐的人,出現類似的症狀,應盡快就醫檢查。
三種常見食物中毒原因
食物中毒可以分為生物性、有毒動植物或化學性食物中毒這三類。
- 生物性食物中毒主要是細菌病毒感染造成,常見的種類包含:諾羅病毒、沙波病毒、腸炎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桿菌及仙人掌桿菌。
- 有毒動植物食物中毒是因為誤食含有毒素的天然動植物,或是食物變質所致。台灣常見的種類包含:發芽馬鈴薯、苦杏仁、菜豆、木薯、毒蘑菇、河豚毒、熱帶性海魚毒及組織胺中毒。
- 化學性食物中毒則是因食用含有有毒害之化合物,像是農藥、消毒劑、重金屬、食品添加劑等或因為儲藏不良導致化學變化的食物。
你是否也犯了以下人為錯誤?
台灣食物中毒的原因中,以生物性食物中毒為最大宗,多半是由於人為烹調、儲存、清潔不當造成。根據衛福部食藥署的資料,容易造成食物中毒的原因主要是:
- 食材冷藏或加熱處理不當
- 食物調理完,在室溫下放置太久
- 生食和熟食交叉污染
- 烹調的人衛生習慣不好
- 製作食品的設備、盛裝的器具沒有確實清潔
食物中毒怎麼辦?5招要記牢 高風險族群速就醫
一般食物中毒,即便沒有就醫,症狀通常持續1~2天就會緩解。但如果症狀持續出現好幾日、高燒不退、有脫水現象、糞便中有血或有黃綠色黏液,或病患是孕婦、老年人、嬰兒,應該盡快盡速就醫。
另外,若是集體食物中毒事件,應該把疑似中毒源頭的的剩餘食品,密封後低溫冷藏,並通知衛生單位。
食物中毒怎麼辦、吃什麼可以緩解?
如果有就醫看診,醫師可能會針對感染原因,給予抗生素治療。除此之外,食物中毒時怎麼自我照顧?可以參考下面幾個原則:
- 有噁心、嘔吐症狀時暫停進食
- 飲水採少量多次
- 補充電解質液
- 如廁後、進食前以肥皂洗手,避免傳染他人
怎麼預防食物中毒?
夏天溫度高,許多細菌容易快速生長,在食品中產生毒素。想要預防食物中毒,下面幾個原則要注意!
- 調理食品前後要徹底清潔雙手,如果有傷口先包紮。
- 食物新鮮時盡速調理、食用,保持調理環境清潔。
- 食物調理區、器具要分生熟食,避免交叉感染。
- 食物煮完避免在室溫下放置超過2小時,室溫超過32度時勿放置超過1小時。
- 食物保存,需要低於攝氏7度,才能抑制細菌生長。
- 食物應充分烹調或加熱,使中心溫度須達到攝氏70度以上。
- 避免在衛生環境不佳的地方飲食。
炎炎夏日是食物中毒的高峰期,為了避免食物變質感染,山豆都會在食物熱騰騰剛出爐時,馬上吃掉,不僅預防食物中毒的可能,還可以在食物最讚的狀態下品嘗它的美味,是不是很棒!
分享在 facebook
Facebook
分享在 twitter
Twitter
分享在 telegram
Telegram
分享在 pinterest
P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