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旋桿菌恐致癌!」、「台灣高達50%民眾帶有幽門螺旋桿菌!」當你在網路或電視上看到類似上述的警語,是否又對「幽門螺旋桿菌」感到一知半解;這很容易感染嗎?致死率很高嗎?本篇文章將帶您一同揭開「幽門螺旋桿菌」的神秘面紗!

目錄

幽門螺旋桿菌是什麼?原來會透過口腔傳染!

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能夠在胃部生存的細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細菌之一,也是少數能存活於胃部的細菌。因為習慣寄居在人體的幽門(胃與十二指腸連接處)而得名,幽門螺旋桿菌相當常見,多數不會造成身體不適,但可能會造成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外,最嚴重的還會導致胃癌。

幽門螺旋桿菌的傳播方式有很多種,唾液、口水和呼出的空氣,甚至糞便也都可能含有這種細菌。飲用水汙染、糞便傳染和共食傳染是幽門桿菌傳播的主要途徑。

幽門桿菌與A肝感染類似

此外幽門螺旋桿菌與A型肝炎的感染方式類似,皆為患者幼年時期就已經感染。反之若幼年時期沒有感染,成年後因免疫系統健全,即使與帶原者共食也不易感染細菌。

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病高度相關!嚴重恐致癌

儘管幽門螺旋桿菌的帶原者不少,但約莫八成的帶原者並不會在初期就有症狀。而是隨著幽門桿菌在胃裡滋生進而肆虐,症狀才會相繼浮現。醫學界研究發現,約有15~20%的帶原者有可能會發展為其中15~20%會發展成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1~2%則發展成胃癌。

其中最普遍的疾病是胃潰瘍和胃炎。胃潰瘍是一種胃部表層黏膜損傷的疾病,主要表現為上腹疼痛、脹氣、食欲減退、噁心、嘔吐等症狀。胃炎則是胃黏膜發炎所導致,輕則不會有明顯的症狀,但時間一久則有可能導致上腹疼痛、脹氣、噁心、嘔吐等症狀。


幽門螺旋桿菌的危險性

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幽門螺旋桿菌列入第一類致癌物。衛福部表示,幽門螺旋桿菌的帶原者,罹患胃癌的機率高於未帶原者的5.6倍。不同於胃潰瘍和胃炎,胃癌的症狀更為嚴重,後續治療也更加棘手。由於幽門螺旋桿菌會破壞胃部黏膜的保護層,而且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會增加癌前病變的發生率,因此,胃癌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很大的關聯。胃癌的症狀可能是胃部疼痛、胃脹、不適、噁心、嘔吐、食欲下降、體重下降等。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壞習慣會增加胃部相關疾病的風險。例如抽煙和飲酒等壞習慣,都會增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風險,進而增加胃癌和胃潰瘍的風險。因此,除了注意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檢測和治療外,改變壞習慣也是減少胃部相關疾病風險的重要措施。

幽門螺旋桿菌

如何知道自己有胃幽門桿菌?四種檢測方法比一比

根據台灣大學醫療研究團隊的研究顯示,接受除菌治療將有效降低罹患胃癌的風險高達50%。但多數幽門螺旋桿菌的帶原者並不會第一時間體現出相關病灶,那該如何得知自己是否為帶原者呢?

目前現行的檢測方法約略分為三種:

 

1.碳-13呼氣試驗:

這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檢測方法,通過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和尿素的濃度來確定幽門螺旋桿菌是否存在於體內。這種方法準確度很高,通常用於事前的檢測和事後痊癒的驗證。但因為檢測前須先食用帶有碳13同位素的藥片和試劑,因此需要進行嚴格的準備,包括禁食、停止特定藥物等。

 

2.糞便抗原檢測:

以酵素免疫分析法分析患者的糞便,藉此觀測其中是否具備幽門桿菌抗原。此方法僅需收集糞便作為分析使用,因此流程上較為簡便和安全。

 

3.血清抗體檢測:

通過血液檢測來測量抗體水平,以確定是否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但這種方法可能無法區分感染的時間,因為即便 在治療後幽門螺旋桿菌已經被消除,抗體水平也可能仍然很高。

 

4.內視鏡檢查:

這種方法可以直接觀察胃黏膜下的組織樣本,以檢測幽門螺旋桿菌是否存在,準確度很高,但是需要進行胃鏡檢查,需要耗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

如果在檢測過後,確認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及早的治療是非常重要的。現行醫療體系較常採用的殺菌手段為三合一療法,即一種氫離子幫浦抑制劑 PPI 加上兩種抗生素。總治療時長約7~14天,且皆為使用口服藥物。療程過後約有90%的機率會殺菌成功,若未完全清除則須再以其他種類的抗生素進行殺菌。

如果有任何胃部不適或者懷疑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請及早去醫院進行檢測和治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飲食和運動,這樣才能預防和減少胃部疾病的風險。

幽門螺旋桿菌

幽門螺旋桿菌該看哪科?健保給付嗎?常見Q&A

由於幽門螺旋桿菌跟許多腸胃疾病都有關聯,可以透過PinMed線上預約腸胃科醫師,進行諮詢或檢查,但不建議沒有任何胃部症狀就進行檢查,主要原因如下。

一、健保有沒有給付?

以現行健保實施規則來看,幽門螺旋桿菌的檢測並不完全納入健保給付範圍。

其中,患者是否有消化性潰瘍的症狀,是健保是否給付的主要判斷關鍵。若僅有輕症狀的慢性胃炎,很有可能無法納入健保給付的範圍。

二、滅菌後還有可能會復發嗎?

會!儘管以現行的三合一療法,滅菌成功率高達90%,但仍有無法完全除菌以及後續感染的可能性。

根據全球調查,滅菌後再感染的機率高低取決於該國的整體衛生環境,全球平均的再感染的機率約為4.1%,台灣則維持在1%。

三、該如何預防感染?

如上所述,幽門桿菌傳染渠道分為三種-飲用水汙染、糞便傳染和共食傳染。因此,維持飲食環境的衛生,勤洗手就是預防感染的不二法則喔!

幽門螺旋桿菌看似恐怖,但隨著台灣生活環境的進步,帶原者相較二十年前已經減少許多。勤洗手,保持飲食安全衛生,並在發現病灶時及早就醫!

—山豆
分享在 facebook
Facebook
分享在 twitter
Twitter
分享在 telegram
Telegram
分享在 pinterest
P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