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暈不同於暈眩,通常是種「頭重腳輕」而非天旋地轉的感受,雖然是個很常見的不適症狀,但可能造成的原因卻很複雜,除了常見的貧血、血壓、血糖等因素,還有不少人是慢性頭暈,像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新診斷「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PPPD)」,本文由林彥安、何建翰醫師共同經營「秒懂家醫科」粉專圖文,帶我們一起來了解其症狀與治療方式。

目錄

頭暈怎麼都不會好?找不到原因可能是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

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persistent postural-perceptual dizziness,簡稱PPPD),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新診斷,屬於一種特殊型態的功能性頭暈,可能可以解釋一部份無法解釋的頭暈原因。

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是什麼?

主要是因為神經對頭暈的適應不良,獨立於任何器官方面的疾病,也常常與其他疾病共存,例如:耳石脫落症、前庭性偏頭痛合併知覺性頭暈PPPD。

圖源:秒懂家醫科

常見症狀與診斷

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PPPD主要症狀為非旋轉性的頭暈,有時候會被描述為重心不穩,頭重腳輕但不會真的跌倒,型態為持續性且時好時壞,需要持續三個月以上,診斷標準如下:

  1. 症狀特性:持續的非旋轉性頭暈,至少三個月。
  2. 加重因素:直立,活動,視覺刺激。
  3. 觸發事件:頭暈/神經或醫學疾病/心理困擾。

-急性或偶發觸發:斷斷續續轉變成持續性。

-慢性觸發:緩慢開始且逐漸加重。

D+E. 症狀造成顯著痛苦或功能障礙,排除其他疾病。

病程發展

第一階段:在急性症狀後,先間歇性轉變為非眩暈式的頭暈,後來會變成持續性。

第二階段:慢性事件引發則會逐漸與緩慢的轉變與惡化。

第三階段:後續引發其它問題,如步態問題,不敢做或避開特定事情,焦慮疾患,或特定性恐懼症等。

頭暈頭痛
圖源:freepik(示意圖)

三種狀況會讓症狀加重

  1. 直立姿勢
  2. 移動身體(主動或被動)
  3. 視覺刺激,利如人來人往的大馬路,車流,或色彩鮮艷的螺旋圖等,也曾有看電腦螢幕會暈而無法當工程師的患者

 

身體、神經、精神疾病都是可能起因

  • 周邊性或中樞性的眩暈:25%
  • (前庭性)偏頭痛:20%
  • 恐慌發作與廣泛性焦慮症:15%
  • 頭部創傷與頸部鞭甩性傷害:15%
  • 自主神經疾病:7%
  • 心律不整或藥物副作用(例如急診打嗎啡類止痛劑等):3%
圖源:freepik(示意圖)

該怎麼治療?

1.認識疾病:

針對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PPPD,首要第一個工作就是解釋疾病,首先讓病人明白這是一個常見且可以治療的頭暈。

建議直接把疾病名稱告訴患者(或把這篇文給他看),可以用一個典型的患者故事來舉例,表示我們有足夠的治療經驗,給予患者信心。

2.前庭復健運動:

最適合的治療是前庭復健運動,目的是讓神經網路的反射漸漸的遲鈍,以及減少對視覺刺激的敏感性,雖然可以從網路上的自助資源獲得指導,不過最好能在前庭治療師的監督之下來做。

3.血清素類藥物:

例如如SSRI/SNRI也有研究證實,效果並非來自於抗憂鬱,而是協助神經適應,有效劑量約為憂鬱症的一半,使用8~12周之後開始有效,建議持續使用一年。

4.認知行為治療

該方法的證據較為有限,目前認為對於跌倒與頭暈的恐懼感有幫助,改善焦慮性疾患的迴避行為,與步態功能問題。相信仍有許多未診斷的患者,受到長久的頭暈所苦,若能及時辨認,積極給予正確診斷,並能夠合併以上三種治療是最好的!

如果有持續且慢性的頭暈,影響到日常生活時,不要氣餒找到了解PPPD相關經驗的專家,或許能緩解你的不適喔!

—山豆
分享在 facebook
Facebook
分享在 twitter
Twitter
分享在 telegram
Telegram
分享在 pinterest
P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