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確診後出現的「快樂缺氧」現象,讓民眾再次對血氧濃度的危機意識再次提升,其實體內缺氧的現象,常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像是明明睡飽也不睏,卻頻頻打哈欠,就可能是腦部血液能攜帶的氧氣量不足,血液循環能力不佳,可透過飲食調整與簡易的運動去改善。
目錄
慢性缺氧不是生病才會有
在提到體內缺氧前,我們必須知道,其實臨床上對於血氧不足有嚴格的標準,在之前文章「推薦哪種血氧機?使用原理、該去哪裡買、多少錢一次」有提到,血氧濃度正常值應該是介於95~100%,如果低於該數值就聯繫衛生單位,低於92%代表情況危急,應該立刻聯絡當地衛生局或撥打119。
本篇主題慢性缺氧,雖然狀況不危急且血氧可能正常,但因為血液能乘載的氧氣量與營養素變低,進而產生長期疲勞、經常頭暈、胸悶等,偶爾且輕微其實不用太擔心。
沒生病也可能體內缺氧!3大可能原因
除了疾病本身會影響血氧濃度,也可能有其他因素會造成:
- 環境導致:例如海拔過高、霧霾、 空氣不流通等,使空氣氧含量降低。
- 生理因素:老化導致器官供氧能力不足,屬於不可逆現象。
- 病理因素:因心肺疾病,如肺炎、COVID-19等,導致攜氧能力不足。
打哈欠也是!體內缺氧的12大症狀
雖然慢性缺氧不是一種嚴重疾病,但若長期忽視,也可能會傷害身體健康,可以從以下12個症狀去判斷:
輕度症狀
- 打哈欠
- 頭暈頭痛
- 失眠、睡眠品質差
- 頭皮屑變多
- 蹲下站起眼前發黑
- 水腫
中度症狀
- 記憶力下降
- 肌肉莫名酸痛
- 胸悶易喘
重度症狀
- 心律異常
- 耳鳴想吐
- 心臟不舒服,心跳加快
如果有九種以上的症狀,又屬於三高族群的慢性病者,建議先求診查明原因,不要盲目依賴家中的氧氣機或呼吸器等,該類產品多屬於保健使用,針對高危險族群應先積極治療。
不讓慢性缺氧消耗健康方法!6訣竅改善
如果你的慢性缺氧情形不危急,可以透過一些生活習慣去改善。
- 健康飲食:過度糖分會讓胰島素飆升,血液變得濃稠,含氧量減少。
- 多補充水:不要等口渴了才喝,充足的水分才能讓血液循環更好。
- 運動:不一定要激烈運動,長期久坐或躺臥者,可以從伸展、散步開始。
- 按摩:定期的按摩也可以增加血液循環。
- 靜坐冥想:可以搭配深呼吸,因為精神壓力緊繃,也會讓大腦無法更有效供氧。
- 坐姿端正:肩頸過度用力,也會影響體內傳送氧氣的效率。
體內缺氧要補充什麼食物?
除了維生素C與鐵質,加強體內循環,從中醫角度來看,也可以透過食物營養的補充,改善體內肺功能補氧,以下提供五大類食物
- 維生素C:芭樂、木瓜、草莓、菠菜、花椰菜等。
- 鐵質:動物肝臟、瘦肉、雞蛋,有助血紅蛋白生成。
- Omega-3:如魚類,可預防血液凝固,加強體內循環。
- 天然抗氧化劑SOD:番茄、綠茶、蒜等,清除氧自由基防止細胞受損。
- 清肺潤肺食物:梨、銀耳、山藥、百合、枇杷等。
同文章所述,可能造成慢性缺氧的原因有很多。如果出現記憶力下降、肌肉莫名酸痛、胸悶易喘的狀況,可以透過PinMed線上預約家醫、呼吸科…等醫師進一步檢查,應該及早就醫治療。
一直打哈欠不一定是確診者後遺症,體內慢性缺氧也是健康警訊,讓我們一起透過飲食跟生活習慣改善它!
分享在 facebook
Facebook
分享在 twitter
Twitter
分享在 telegram
Telegram
分享在 pinterest
P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