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生的嬰兒,由於身體還未發育完全,時常會有拉肚子的症狀,但何時該就醫呢?原來不同的嚴重程度有各自對應的症狀,有時還會伴隨發燒、出現黏液等狀況。今天就讓山豆來為大家介紹寶寶拉肚子時,有關飲食跟照顧的大小事吧!

目錄

該如何判斷寶寶腹瀉?

拉肚子對於還在生長的嬰幼兒來說相當常見,會造成身體的脫水和電解質的流失,年紀還小的幼童,如果沒有妥善的處理,甚至會造成生命危險。根據台灣小兒消化醫學會的資料,如果出現糞便質地軟化、排便頻率增加(24小時內超過三次)的狀況,就可以判定為腹瀉,糞便可能是稀水狀且含有惡臭或血絲。

 

引起小兒腹瀉的原因

根據三軍總醫院澎湖分院的資料,常見造成寶寶腹瀉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 飲食不當

吃到不乾淨的食物,或是飲食過量

  • 體質問題

對食物有過敏反應,或本身有乳糖不耐症

  • 病原體感染

受到細菌、病毒、寄生蟲或黴菌的影響

  • 先天性的感染

例如:新生兒肝炎、膽管阻塞、巨結腸症等

  • 腸道黏膜損傷

常發生在早產兒的腸炎、服用抗生素等,排出的糞便會較為稀軟

  • 奶粉或換奶

換奶時,建議逐漸增加奶粉的比例,不應一次更換,避免寶寶發生拉肚子的狀況

寶寶拉肚子出現黏液狀該怎麼辦?

正在拉肚子的寶寶,依照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的資料,可以將腹瀉的程度分成下列三個等級:

輕度腹瀉

  • 症狀:

每天大便5-8次,伴隨輕微的發燒與嘔吐

  • 處理方式:

禁食6-8小時後補充些許水分, 飲食上給予清淡的稀飯或米湯,逐步恢復正常飲食

中度腹瀉

  • 症狀:

每天大便8-15次,糞便為稀水狀,具有酸臭的氣味,可能伴隨中等程度的發燒和腹部脹氣

  • 處理方式:

禁食12-24小時,中間視情況補充水份,飲食選擇參考輕度腹瀉,以稀飯和米湯為主

重度腹瀉

  • 症狀:

每天大便次數15次以上,糞便為黏液血絲狀,伴隨煩躁不安、虛弱、皮膚乾燥

  • 處理方式:

禁食12-24小時,並於期間補充水份,重度腹瀉的寶寶需要特別遵守醫囑,並密切觀察身體的狀況。根據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所述,如果是急性合併有高燒、腹痛,可能是沙門氏菌導致的細菌性腸炎,若只是有些許黏液或少量血絲,則有可能是食物過敏。

 

寶寶腹瀉生活五撇步

發生腹瀉時,生活上要更加的小心,山豆為大家整理出以下五個重點:

  • 平時使用肥皂洗手,減少手部病菌量
  • 注意奶瓶的消毒和牛奶的沖泡方式
  • 排泄物和換洗的衣物要妥善處理
  • 勤於更換尿布,排泄沖洗後要維持乾燥,避免紅臀
  • 紀錄寶寶的大便,供未來判斷參考
寶寶拉肚子

寶寶拉肚子又發燒 當心急性腸胃炎

如果寶寶拉肚子的同時,伴隨有劇烈的嘔吐和發燒症狀的話,很有可能是急性腸胃炎,通常由四大病原體(輪狀病毒、諾羅病毒、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引起,會有胃、小腸、大腸的發炎反應,嘔吐和腹瀉是最常見的症狀,也可能會伴隨食慾不振與腹部絞痛

 

何時該就醫?

如果有疑似急性腸胃炎的狀況,同時伴隨下列症狀的話,建議要立即前往醫院就醫,做進一步的檢查。

  • 血便
  • 脫水
  • 高燒超過三天

 

延伸閱讀|嬰兒發燒怎麼辦,要送急診嗎?三步驟處理 家有未滿3個月寶寶必看

寶寶拉肚子飲食該注意什麼?

在腹瀉時,身體容易流失大量的水分和能量,如何掌握正確時機,透過適當的飲食維持身體的機能就非常重要,以下兩個原則,幫助寶寶找回流失的能量。

 

水分&電解質

在腹瀉的過程中,沒有特效藥能立即停止症狀,因此需注意不讓生病的寶寶脫水,要時刻注意水分的補充,可以購買市面上的口服電解質液,成分和濃度較為剛好,以少量多次的方式,補充失去的水分和電解質

逐漸恢復正常飲食

大多數的人在腹瀉發生時,會懼怕飲食,認為會加重腸胃炎的症狀,其實腸胃道受到感染時,只會使消化吸收的效率降低,可以視情況恢復飲食,食物的選擇上,避免重口味(太油、太鹹)即可,以澱粉類、蔬果、瘦肉為主,是可以吃副食品的。

寶寶有拉肚子的症狀時,不需要太過緊張,只要悉心的照顧,很快就可以恢復健康的身體了。

—山豆
分享在 facebook
Facebook
分享在 twitter
Twitter
分享在 telegram
Telegram
分享在 pinterest
P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