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寶寶哭鬧時,很多父母會把嬰兒拋起「飛高高」,或是以搖晃的方式讓他們開心,但這樣做有機會造成嬰兒搖晃症。很多時父母情緒控制不好,玩要、拍隔等過程中沒注意好力道,使寶寶脖子受傷,甚至致死。想了解嬰兒搖晃症的症狀、治療方法,以及如何保護小孩,都交由山豆為你們解答。
嬰兒搖晃症是什麼?受傷症狀有哪些?
什麼是嬰兒搖晃症?
平常與寶寶玩樂,無意間的拋接、搖擺動作,有機會對小孩造成永久性傷害。根據亞東紀念醫院小兒部黃耀賢醫師的資訊,嬰兒搖晃症全稱為「嬰兒搖晃症候群」(Shaken Baby Syndrome),是一種受虐性腦傷。主要是因為施加於嬰兒或幼小孩童劇烈的來回搖晃,導致寶寶頭顱的靜脈破裂,血液供應不足導致腦水腫、可造成失明等身體傷害,死亡率更高達25%。
嬰兒搖晃症症狀:
嬰兒搖晃症一般不會出現外傷,因此從外觀上較難觀察。根據台中慈濟醫院小兒科李宜准醫師的說明,嬰兒搖晃症會造成腦部受傷及蜘蛛網膜、視網膜、硬腦膜下出血等,還會有以下一連串的臨床表現:
- 活力降低、肌肉張力降低
- 食慾減低、出現吞嚥問題、嘔吐
- 無法安撫的哭鬧
- 對外界的刺激反應變差,例如不會笑
- 前囪門異常突出
- 肢體活動障礙、身體僵直
- 眼球運動異常、兩眼無神
- 呼吸困難
- 抽搐
- 昏迷
嬰兒搖晃症成因有什麼?六大NG動作不能做!
嬰兒搖晃症成因:
根據台灣小兒神經醫學會的資訊,嬰兒搖晃症的主要成因都是源自於照顧者的疏忽或虐兒行為。由於幼兒的腦部發育速度較快,但頸部肌肉的發育速度卻追不上,加上頭顱底部較平使腦部難以固定,容易受外力而晃動,導致嬰孩的腦部受損。
一歲以下小孩風險高!
根據高雄榮民總醫院神經外科的資訊,由於幼兒頸部發育未完全,很容易就會因搖晃式撞擊造成腦部受損。嬰兒搖晃症候群大部份發生在一歲以下的小孩,尤其是3~8個月大的初生嬰兒風險最高。
六大NG動作引致嬰兒搖晃症:
常見原因為照顧不當引致,父母用過大的力道去搖動、拋接、旋轉幼兒,甚至有虐兒的行為出現,都是寶寶忠上嬰兒搖晃症起因,根據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的資訊,以下6個動作危險性高,容易使嬰幼兒受傷:
- 晃動:抓著寶寶的腋下來回劇烈搖晃
- 拋接:反覆的將小孩拋向空中
- 旋轉:抱著寶寶以高速旋轉
- 翻滾:將嬰幼兒架在肩膀上或坐在大人膝蓋上,使寶寶突然後用力翻躺
- 缺乏支撐:抱嬰幼兒時並沒有用手支撐嬰幼兒頭部
- 撞擊:懲罰式的行為如大力掌摑寶寶
嬰兒搖晃症治療方法有哪些?急救方法要學會!
嬰兒搖晃症如何診斷?
根據基隆長庚護理部主任陳淑賢的資訊,兒童搖晃症首先需要由兒童神經科作緊急的診斷與處理,因為嬰兒搖晃症腦受傷的區域很大,因此同時需要其他科別作出診斷,如放射線科、兒童神經外科、眼科等。影像檢查診斷工具以電腦斷層掃瞄為主,核振造影(MRI)作輔之用。
嬰兒搖晃症如何治療?
根據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旺祚的資訊,嬰兒搖晃症會因應不同症狀而作出適當治療:
- 意識受損:
以插管或呼吸器幫助維持呼吸暢通,避免幼兒因意識受損而呼吸功能異常
- 急性腦血腫塊:
以手術或分流術作急性處理
- 顱內高壓:
可以以降腦壓藥物緩解顱內高壓情況,亦可視情況進行手術引流造成顱內高壓的血腫塊。
- 癲癇發作:
屬於嬰兒搖晃症常見的症狀,主要以藥物來控制病情,包括oxcarbazepine、valproic acid、levetiracetam、phenytoin等
如何預防嬰兒搖晃症?控制好自己情緒再處理寶寶哭鬧!
寶寶哭鬧不停如何安撫?
當寶寶出現哭鬧時,若未能安撫到寶寶,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資訊,許多新手父母會嘗試以拋接或搖晃等危險方式來哄孩子,這些都是萬萬不可的方法。當寶寶哭鬧不止時,應先檢查有否肚餓、尿濕、發燒等現象,在排除掉以上情況後,可給寶寶安撫奶嘴,或以被包裹著寶貝,並抱著他走走,輕拍其背,有助舒緩寶寶不安。
照顧者怎樣控制自己情緒?
造成嬰兒搖晃症的最大成因往往是照顧者安撫寶寶不成導致憤怒及不安,無法控制情緒下釀成悲劇。根據馬偕兒童醫院的建議,當情緒極度憤怒焦慮時,可遵從以下做法:
- 深呼吸十次,然後再十次,試圖放鬆自己
- 把小孩安置在安全的地方,再打電話給朋友或鄰居幫忙暫時照顧
- 為自己做些事,如喝茶、彈奏或聽喜歡的樂曲、淋浴等
- 閉上眼睛,回想生活記憶中愉快的事
- 寫下小孩最好的十件事
如何保障孩子安全?
- 做好頭頸支撐:
當抱著嬰幼兒時,務必讓嬰幼兒的脖子穩固的枕在照顧者的手臂上,減少脖子因為無支撐點而容易晃動
- 使用安全用品:
可使用背帶、包巾等常見的嬰幼兒用品,並包覆住寶寶的頭部,減少因外力而造成嬰兒頭部晃動
- 細心冷靜照顧:
照顧者一時疏忽,可能會造成一輩子的遺憾,因此在日常照顧時避免做一些危險的行為,並提高警覺,若有任何不妥應該送醫請求協助
日常照顧寶寶時,應該細心照顧,不要搖晃拋接他們,也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因一時衝動而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