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簡稱ADHD)的患者通常會有注意力不集中、衝動的表現,但你知道成年人也會有過動症嗎?不僅對他們帶來生活上的影響,嚴重的會引起憂鬱和躁鬱的狀況,影響到婚姻、家庭甚至是個人的健康,其中有哪些治療方式呢?讓我們一起往下看。

目錄

什麼是過動症?ADHD有什麼症狀?

ADHD(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kinetic disorders)為過動症之英文縮寫,源自於腦部前額葉及皮質下腦區和腦部多個區域的局部連結異常。過動症患者和其他同年齡的人相比,注意力較不易集中,容易分心,情緒也比較暴躁與衝動,上述特徵依照心理疾病診斷手冊的標準可分為兩種,注意力缺乏及衝動(過動)。在確診過動症前,通常需經過為期六個月的觀察,目的是為了排除環境和心理壓力對患者行為的影響,下面針對過動症不同的表現型,主要分為三類做介紹:

以下特徵評判特徵須滿足六個以上,且頻繁的發生在兩個以上之場合,才能做為參考依據。

1.過動、衝動型(HD)

比較無法靜下心來專注,整體比較亢奮或聒噪,常見症狀有以下。

  • 在需要坐著的場合頻繁離開座位
  • 坐著時無法端正坐好,會動來動去
  • 在公共場合跑上跑下,或感到煩躁不安
  • 無法安靜的參與休閒活動
  • 給人很亢奮的感覺,彷彿隨時都能跑起來
  • 過於聒噪
  • 衝動
  • 經常介入、中斷他人聚會與談話
  • 喜歡在他人還未發問完成就搶答
  • 無法等待輪流

2.注意力缺乏型(ADD)

溝通上比較有障礙,難以理解他人指示或是順利表達,常見症狀有以下。

  • 對於生活中的細節,如學校課業,或其他類型活動上無法專注。
  • 在生活或是娛樂時,無法維持注意力。
  • 他人難以直接且順暢的與他溝通。
  • 時常違背他人的指示,難以完成課業及工作上交付的任務。(非刻意反抗)
  • 組織工作及活動時,有較大程度的困難。
  • 透過逃避行為排斥需要持續耗費精神的事務
  • 頻繁弄丟工作或課業所需的物品或工具
  • 日常活動時記憶力不足
  • 容易受外物影響而分心

3.綜合型

符合HD、ADD者

過動症

成人也有過動症?竟然跟兒童時期發展有關

目前我國之成人過動症盛行率主要為4%,顯示過動症並非兒童專利,特別是60歲以上的年長者,隨著年齡增加,更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異常活躍等狀況。這邊為大家介紹兒童的過動症與成人的過動症有著什麼樣的關係。

成人與兒童ADHD間的關係

研究指出,約有1/3的過動症會在成年後消失,但目前我國對於過動症的診斷較為嚴謹,許多疑似的個案經評估後未確診,反而容易造成對過動症的輕視,過了青春期後,具有過動症狀的孩童出現人格風險的機會大增,容易出現邊緣或反社會人格,進而產生對自身的不確定性

忽視過動症可能會影響什麼?

  • 自卑感
  • 脾氣暴躁
  • 情緒不穩定
  • 時間管理不佳
  • 不善傾聽
  • 打斷他人說話
  • 將負面情緒依賴在酒精或毒品
  • 婚姻與親子關係不穩定

專家指出:「若沒有在孩童時期正視這項問題,從學生時期的學習,到成人後的職場,都會有很大的問題,都是環環相扣的。」

把握治療黃金期!兒童評估量表介紹

一般來說,大部分疾病都有治療的黃金期,過動症也不例外。這邊山豆要為大家介紹過動症的治療黃金期,以及可提供給照顧者的評估量表,大家一起看下去吧!

 

何時治療最有效?

 

一般而言,過動症的治療黃金期是11歲之前,若孩童出現症狀的時間較早,會建議於6歲過後再施以藥物治療,因為4到6歲孩子的腦功能發展轉變較大,若症狀明顯干擾學習的話,可參考藥物治療搭配設計的早期療育訓練。

兒童評估量表

 

透過圈選孩子在一週內在各個場域不同事件的發生頻率,進行初步的分析,問題的設計依據日常生活常見的狀況,再根據分數結果判斷是否需找醫師進一步評估。

 

要特別注意的是,同類型的各式量表僅供家長或照顧者參考,並不能取代醫師的專業診斷,且兒童和青少年間的量表並不能共用。


線上測驗  |   Vanderbilt專注力問題量表

我該怎麼辦?從認知和環境下手效果好

症狀發生時,解決問題是很重要的,透過藥物和行為輔助的方式,可以達到改善的作用,考驗的是照護者的應變及處理。下面的資料依據台灣兒童青少年醫學會的資訊,為大家整理出五個常見的治療方式,幫助大家釐清之間的差異。

 

藥物治療

針對已經嚴重妨礙學習的學齡兒童,可以有效率的協助這些孩童,健全他們的人格發展。

 

目前主要使用的藥物如下:

 

  • 利他能
  • 右旋安非他命
  • 塞樂特

 

考量到藥物降低食慾的副作用,會採取藥物假期的方式,在上學期間服藥,使他們能正常學習,在寒暑假學習需求相對較少時,暫停服藥,提升食慾,兼顧課業的同時,孩童的成長也不會延宕。

 

行為管理

成長中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讓他們從經驗中學習,是目前已知較有效率的方式,以下列出三個主要的參考方向:

 

  • 列出具體的問題
  • 排定問題先後順序
  • 適當的策略

 

透過參考方向的運用,配合獎懲制度,使孩子能透過照顧者的反應比較習慣的好壞,學習保存好的習慣,排除壞的習慣,從外在環境影響內在,達到行為矯正的目的。

 

認知行為治療

主要針對孩子的想法和思考模式進行調整,與行為管理與認知行為治療的不同在於,前者是透過環境影響,後者是思想層面的改變。

 

親職訓練

本治療方式以照顧者為主角,通常包含三個目標:

 

  • 對過動者的認識
  • 對上述行為管理與認知行為治療的熟悉度
  • 是否接受過動的現況

 

除了孩童本身的治療外,照護者的訓練也是很重要的,不僅能減少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能增加整體的正面效果。

 

感覺統合訓練

在腦部掌管動作的部分加強訓練,以減少因為功能障礙造成的注意力下降,同時降低中樞神經系統過於興奮的狀態,再從動態的訓練帶回基礎的讀寫技能,逐步整合大腦的功能。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此一方法雖然相當盛行,但未獲得科學證實,也並非適合每一位過動孩童。

過動症

相信大家看完後,都對過動症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山豆在這邊提醒大家,如果有類似症狀,不要過於擔心,找專業的醫師諮詢了解,才能釐清問題與制定解決方法呦!

—山豆
分享在 facebook
Facebook
分享在 twitter
Twitter
分享在 telegram
Telegram
分享在 pinterest
P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