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皮膚最近又紅又癢,怎麼判斷是不是異位性皮膚炎?又能自己去藥房買藥膏擦嗎?PinMed邀請到幫痘氏皮膚科診所院長,皮膚專科 顏瑄醫師,替大家解答異位性皮膚炎的疑問!

目錄

什麼是「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AD)是一種慢性的皮膚發炎,通常好發於嬰兒、兒童時期,主要表現為皮膚搔癢、乾燥、結痂、變厚等,常合併過敏性鼻炎、氣喘等病史。全球患病率約為7.8%,台灣的患病率約在4.1~6.1%之間。

 

為什麼我會得異位性皮膚炎?原因多為遺傳、過敏體質導致

引起異位性皮膚炎的原因很多,目前大都認為和遺傳、免疫與環境因素相關。

  • 基因遺傳:
    父母帶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基因,並遺傳給了小孩。研究顯示,父母一方有異位性皮膚炎,小孩同樣也有的風險會增加2~3倍;如果雙方都有,小孩的風險會是3~5倍。
  • 免疫原因:
    由於免疫失調,出現過敏體質,血液中IgE(E型免疫球蛋白)增高。
  • 環境因素:
    有過敏體質,又接觸到過敏原(如塵蟎、食物)等,誘發異位性皮膚炎。

 

什麼叫「異位性」? 氣喘、過敏「三部曲」陸續出現

異位性皮膚炎不止累及皮膚,還容易合併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症狀,因此稱為「異位性」皮膚炎。這些症狀會隨著年齡增大陸續出現:小朋友可能先出現異位性皮膚炎;等年齡稍大一些時,則出現氣喘和過敏性鼻炎。這種現象又稱為「過敏三部曲」(Allergic March)。

過敏三部曲:先出現異位性皮膚炎,隨後陸續出現氣喘、過敏性鼻炎。 圖片修改自:SPERGEL, J. (2003). Atopic dermatitis and the atopic march.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112(6), S118–S127. doi:10.1016/j.jaci.2003.09.033
過敏三部曲:先出現異位性皮膚炎,隨後陸續出現氣喘、過敏性鼻炎。 圖片修改自:SPERGEL, J. (2003). Atopic dermatitis and the atopic march.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112(6), S118–S127. doi:10.1016/j.jaci.2003.09.033

我得的是異位性皮膚炎嗎?各時期症狀特徵、照片

依照發作時間,可將異位性皮膚炎分為急性、亞急性期和慢性期;根據年齡,又可以分為嬰兒期、兒童期和成人期。根據統計,約60%的病例會在一歲時發病,近85%的病例會在五歲前發病。

 

嬰兒期(0~2歲)

好發部位:臉、頭皮、四肢外側

皮膚狀況:多以急性發炎為主。皮膚出現紅色丘疹,有明顯的組織液滲出(俗稱流水、流湯),出現水泡、脫屑、結痂,伴隨極度搔癢。嚴重時,出現金黃色的淺痂,可能合併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

一般來說,到了童年後期後會逐漸好轉,不過部分患者的病情可能持續發展。

臉部急性期濕疹。可以看到傷口濕潤,有組織液流出、皮膚發紅和結痂。圖片來源:DermNet NZ, Atopic Dermatitis, CC BY-NC-ND 3.0 NZ
臉部急性期濕疹。可以看到傷口濕潤,有組織液流出、皮膚發紅和結痂。圖片來源:DermNet NZ, Atopic Dermatitis, CC BY-NC-ND 3.0 NZ
膝蓋的急性期濕疹。可以看到傷口濕潤,有組織液流出、皮膚發紅和結痂。圖片來源:DermNet NZ, Atopic Dermatitis, CC BY-NC-ND 3.0 NZ
膝蓋的急性期濕疹。可以看到傷口濕潤,有組織液流出、皮膚發紅和結痂。圖片來源:DermNet NZ, Atopic Dermatitis, CC BY-NC-ND 3.0 NZ
合併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出現黃色的淺痂。圖片來源:DermNet NZ, Atopic Dermatitis, CC BY-NC-ND 3.0 NZ
合併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出現黃色的淺痂。圖片來源:DermNet NZ, Atopic Dermatitis, CC BY-NC-ND 3.0 NZ

兒童期(2~16歲)

好發部位:脖子、四肢關節內側

皮膚狀況:多以亞急性為主。皮膚仍有淡紅色丘疹,但組織液滲出減少,轉為皮膚乾燥、脱屑,可能出現色素沈著。仍然會搔癢,且由於反覆搔抓,皮膚可能增厚、苔蘚化。所謂苔蘚化,是指皮膚由於反覆搔抓、破損,讓皮膚局部變厚變硬。

顏瑄醫師提到,由於皮膚搔癢,小朋友會不自主搔抓,造成破皮流血、感染,讓皮膚的屏障更減弱,更容易再加重異位性皮膚炎,造成癢→抓→病情加重→更癢的惡性循環。

和急性期相比,皮膚沒有那麼多液體滲出,轉為乾燥。圖片來源:DermNet NZ, Atopic Dermatitis, CC BY-NC-ND 3.0 NZ
和急性期相比,皮膚沒有那麼多液體滲出,轉為乾燥。圖片來源:DermNet NZ, Atopic Dermatitis, CC BY-NC-ND 3.0 NZ

成人期(16歲以上)

好發部位:四肢關節屈側,少數可累及脖子、臉部、手部。多以局部、小範圍為主。

皮膚狀況:以慢性發炎為主。皮膚發白、乾燥,伴隨搔癢,偶爾出現組織液滲出。由於長期搔抓、反覆發炎,皮膚會增厚和苔蘚化。成人的表現有時比較不典型,例如病灶呈現圓形、出現水泡等,和其他的皮膚疾病類似,如果不經由醫師判斷則容易混淆。

成人的異位性皮膚炎可能從小時候一路發展而來,但也有約1/4的患者,是在成人期直接出現症狀。

皮膚幾乎不再發紅,而是由於皮膚增厚、苔蘚化而發白。圖片來源:DermNet NZ, Atopic Dermatitis, CC BY-NC-ND 3.0 NZ
皮膚幾乎不再發紅,而是由於皮膚增厚、苔蘚化而發白。圖片來源:DermNet NZ, Atopic Dermatitis, CC BY-NC-ND 3.0 NZ
苔蘚化的皮膚。圖片來源:DermNet NZ, Atopic Dermatitis, CC BY-NC-ND 3.0 NZ
苔蘚化的皮膚。圖片來源:DermNet NZ, Atopic Dermatitis, CC BY-NC-ND 3.0 NZ

為了診斷異位性皮膚炎,醫師會做什麼檢查?

對於典型的異位性皮膚炎,醫師透過查看病灶、詢問病史就能做出診斷。只要符合以下診斷標準中的3個主要條件,再配上3個次要條件,就可以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診斷標準

「那麼請問醫師,既然異位性皮膚炎和過敏有關,會需要抽血檢查過敏指數,或進行過敏原檢測嗎?」

顏瑄醫師表示,因為診斷條件有很多種,不用抽血檢查IgE(過敏指數)、不用做過敏原檢測,也能診斷出異位性皮膚炎!有出現過敏症狀、想要深入治療過敏時,才需要進行檢測。

這些疾病和異位性皮膚炎超像!醫師:有些需要顯微鏡才能鑑別

不過,也有時候異位性皮膚炎沒有這麼典型,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下面來介紹一些和異位性皮膚炎相似的疾病:

 

  • 疥蟲感染

同樣是發紅、發癢,不過病灶位置較常出現在身體「軟」的地方,例如腋下、胯下、手指縫等。疥蟲具有傳染性,常見與安養院、醫院中群聚感染有關。因此,如果有去過安養院、接觸到安養院中的人(如爺爺奶奶、看護),或家庭中有人同時出現症狀,就需要懷疑是不是疥蟲感染。

疥蟲感染。圖片來源:DermNet NZ, Scabies, CC BY-NC-ND 3.0 NZ
疥蟲感染。圖片來源:DermNet NZ, Scabies, CC BY-NC-ND 3.0 NZ
  • 黴菌感染

典型的病灶呈現圓形,同樣會皮膚發紅、發癢。如果難以鑑別,醫師會取一點點病灶上的皮膚碎屑,去顯微鏡下檢查。顏瑄醫師提醒,如果使用類固醇藥膏(異位性皮膚炎的用藥)擦黴菌感染,一開始可能會稍微好轉,但之後會逐漸惡化、變得更不典型,讓醫師更難診斷。因此,不建議大家自己去買藥膏擦,還是要去診所檢查喔!

看起來是不是很像異位性皮膚炎的皮膚增厚、苔蘚化?其實這是黴菌感染。患者自行使用類固醇,讓黴菌變的很不典型,容易混淆。 圖片來源:DermNet NZ, Tinea Incognito, CC BY-NC-ND 3.0 NZ
看起來是不是很像異位性皮膚炎的皮膚增厚、苔蘚化?其實這是黴菌感染。患者自行使用類固醇,讓黴菌變的很不典型,容易混淆。 圖片來源:DermNet NZ, Tinea Incognito, CC BY-NC-ND 3.0 NZ

異位性皮膚炎會痊癒嗎?可以做醫美、雷射恢復嗎?醫師詳解常見問題

異位性皮膚炎會傳染嗎?

不會喔!這個疾病是基因、過敏體質導致的,並不是受到病原菌感染,因此不具有傳染性。不過,如果管理不當,在異位性皮膚炎的基礎上繼發感染,這個時候才可能有傳染性。

 

我有沒有可能根治異位性皮膚炎,再也不復發?

異位性皮膚炎畢竟是基因遺傳、過敏體質導致的,無法100%「根治」,但堅持治療可以做到長期無症狀、不復發,維持正常生活。

有研究顯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就算自覺皮膚正常,但如果將皮膚拿到顯微鏡下觀察,還是可以看到炎性細胞聚集,和正常的皮膚仍然不一樣。但患者這時並沒有產生症狀,生活也沒有受到影響。

至於復發,顏瑄醫師表示,根據一篇11萬人的回顧性研究, 約有20%的人在初次診斷的8年後有仍然患有異位性皮膚炎;但在診斷的20年後,只有少於5%的人有。由此可知,異位性皮膚炎雖然在組織層面沒有辦法「根治」,但會隨著年齡增大逐漸好轉;而規律用藥、調整生活習慣,也可以降低復發率,並與之長期和平共存。

 

發作後皮膚變厚、變黑,可以做醫美、雷射變白嗎?

由於異位性皮膚炎的皮膚屏障相對脆弱,不適合一開始就用醫美治療。應該先遵循以下步驟漸進改善:

  1. 勤擦潤膚乳。做好保濕,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皮膚粗糙、增厚的問題。
  2. 防曬。讓皮膚至少不會越變越黑。
  3. 使用醫師開的藥膏。當發炎好了,異位性皮膚炎的色素沉澱有可能幾個月後自行消失。擦藥可能可以幫忙加速色素淡化。醫師會開具杜鵑花酸、苯二酚、A酸等藥膏,擦拭的時長約在數週~數月左右。

如果以上方式都嘗試過了,仍然有色素沈澱,才會需要用到醫美手段。因為黑色素沈澱在皮膚的較深處,一般會使用1064nm的雷射(如淨膚雷射、皮秒雷射等)。

不過,顏瑄醫師提醒大家,皮膚會變厚變黑,是由於長期搔抓,皮膚重複破損、癒合所導致的。因此最重要的是做到「不抓癢」,才能杜絕後續的症狀喔!

異位性皮膚炎怎麼治療?只能用藥膏嗎?根據嚴重程度,解析6類用藥

類固醇藥膏(TCS)

既然異位性皮膚炎是由「過敏、免疫功能過度活化」造成的「發炎」,這時外用類固醇就成了最好的幫手。類固醇的作用正是「抑制免疫」和「抗發炎」,也有血管收縮和抗皮膚變厚的效果。因此對於輕至中度的急性異位性皮膚炎,國際上最推薦的方法就是短期應用類固醇藥膏。

對於急性的病灶,會先使用強效的類固醇集中治療,通常每天擦1~2次,約1~2週就可以緩解。之後再轉用中弱效類固醇,或鈣磷調節劑維持治療,既能有效控制,也能避免長期、強效類固醇的副作用。

 

乳液、保濕劑

由於異位性皮膚炎的皮膚缺水乾燥,會加劇症狀惡化,所以不論嚴重程度,都需要使用潤膚劑(emollient)、保濕劑(moisturizer)。類固醇治療緩解後,擦乳液能夠減少後續類固醇的使用量。

在挑選乳液時,顏瑄醫師提醒大家兩個注意事項:

  • 選擇無香料的乳液,成分表越單純越好,避免對其中成分過敏、發炎,反而造成病情惡化。如果實在擔心成分,也可以在醫療院所購買醫療等級的保濕敷料。
  • 根據季節選擇乳液類型。夏天選擇質地輕盈的乳液、乳霜,冬天可以選擇保濕程度更佳的油膏、凡士林等。選擇擦得舒服、能堅持長時間擦的劑型才是關鍵。

 

鈣調磷酸酶抑制劑(TCI)

鈣調磷酸酶抑制劑同樣有抗發炎和抑制免疫的作用,但和炮火猛烈的類固醇不一樣,鈣調磷酸酶抑制劑效果比較溫和,主要用在慢性、維持期的治療。常見的藥物有普特皮®(他克莫司)和醫立妥®(匹美莫司)。

如果患病部位比較敏感(例如臉部、肛門、生殖器等),或者之前用過類固醇,但效果不好或出現副作用,在急性期時也會應用到鈣磷調節劑。

在剛開始應用鈣磷調節劑時,皮膚容易出現灼熱和瘙癢,不過通常過一陣子就會好轉,大家不必太過擔心!

 

PDE-4抑制劑

PDE-4(磷酸二酯酶4)抑制劑是一種新型的小分子外用藥,透過抑制PDE4,減少細胞釋放發炎激素。常見的藥名為適健膚®,成分為Crisaborole。

適健膚®適用於3個月以上嬰幼兒的輕、中度異位性皮膚炎。適健膚®和TCI類似,長期使用不會有皮膚萎縮的問題,不過剛開始使用可能會出現灼熱、刺激,過一段時間就會好轉。目前適健膚®尚未納入健保,只有自費的選項。

 

光照治療

對於中~重度的異位性皮膚炎,應用紫外線照射皮膚,也有抑制免疫、抗發炎和止癢的作用。一般來説使用窄波紫外線B光(311nm),一星期照光至少2次,約1~2個月後開始看到效果,通常建議至少治療3個月以上。

 

免疫抑制劑

前面提到的三個方法都是局部外用藥,嘗試過後若仍無法有效控制,下一步就會應用全身性的治療。對於中~重度的異位性皮膚炎,使用全身的免疫抑制劑後的2~12周會起作用。常見的藥物有新體睦®(Cyclosporine)、滅殺除癌®(Methotrexate)、移護寧®(Azathioprine)。

 

生物製劑、小分子標靶藥物

生物製劑為杜避炎®,小分子標靶藥物為銳虎®、喜繽果®和愛滅炎®。

 

Dupilumab

杜避炎®

Upadacitinib

銳虎®

Abrocitinib

喜繽果®

Baricitinib

愛滅炎®

適用對象

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

藥物類型

生物製劑

小分子標靶藥物(JAK抑制劑)

用藥頻率

每2周注射1劑

首次注射2劑

每日口服1次

起效速度

約2周

約1周

約1~1.5周

約3~6周

適用年齡

6個月以上

12歲以上

12歲以上

18歲以上

懷孕、哺乳

不可

優點

副作用較輕微

小孩、老人可使用
不必抽血檢查

起效較快
不需打針

不需打針

副作用

注射部位反應

結膜炎、眼瞼炎

上呼吸道感染、長痘痘、單純疱疹

噁心、頭痛、血液指數異常(高膽固醇症)

缺點

需每兩週打針

需要抽血檢查

目前無健保給付

需要抽血檢查

異位性皮膚炎用類固醇必知!會有後遺症嗎?自行停藥後果曝

類固醇是國際上推薦使用的一線藥物,根據診療指南,一般會採取短期、局部、外用的用藥方式,且依照嚴重程度選擇不同強度的類固醇。對於敏感、易吸收的部位(如眼部、陰部等)會小心選用類固醇,並控制使用的時間。

 

外用類固醇的副作用有皮膚變薄、變敏感;如果「長期大量塗抹」,副作用為類固醇酒糟(steroid rosacea)、長痘痘、容易瘀青、膚色變色等。長期、大量口服或注射類固醇,可能會導致「滿月臉、水牛背」等嚴重的後遺症,主要出現在嚴重的風濕免疫疾病患者。

至於異位性皮膚炎,大多是局部外用塗抹,而醫師也不會長期開具強效類固醇,因此遵照醫囑用藥,是不至於產生嚴重副作用的。

 

許多人會擔心類固醇很「危險」,因此自行減量,或是有一餐沒一餐的擦藥。其實這種作法才更容易產生問題!如果是處於急性期的異位性皮膚炎,醫師會使用強效的類固醇,在藥效、劑量都足夠的情況下,很快就能好轉。如果自己減量,會造成藥物濃度不夠,需要花上更久的時間才能控制,反而造成藥物用量更多,更容易產生副作用。

  

藥物名稱

成分

超強效

第一級

可立舒乳膏Clobetasol cream 0.05%

Clobetasol propionate

強效

第二級

貝他每松軟膏Betamethasone ointment 0.05%

妥膚淨軟膏Topsym cream 0.05%

Betamethasone dipropionate



Fluocinonide



中效

第三級

乃利爽 Nerisone fatty ointment 0.01%

Diflucortolone valerate

第四級

皚膚美得乳膏Elomet cream 0.1%

Mometasone furoate

第五級

全佳膚乳膏Fluticosone cream 0.05%

Fluticasone propionate

弱效

第六級

可貝乳膏Cloba cream 0.05%

Clobetasone butyrate

弱效

第七級

皮質醇軟膏Cort. S. ointment 1%

Hydrocortisone acetate

除了藥物治療,日常習慣也很重要!醫師授4妙招

第一招:用拍打、冰敷取代抓癢

異位性皮膚炎之所以會惡化,有很大一部分是抓癢造成的!嚴重時,甚至可能把皮膚抓出一顆一顆的結節。顏瑄醫師建議,如果實在忍不住,必須要去弄他一下時,可以用拍打和冰敷取代抓癢。

 

第二招:流汗快速擦乾

炎熱、運動後流汗,建議更換衣服,或者用毛巾擦乾。盡量選擇棉質或者排汗、透氣的衣服,避免粗糙的材料摩擦皮膚。

 

第三招:正確挑選沐浴用品

顏瑄醫師表示,盡量選擇配料單純,無香精、無丙二酸(Propylene glycol)成分的沐浴露,避免對沐浴用品過敏。避免使用含有皂鹼的肥皂,洗澡時的水溫不要太燙。洗完澡後馬上擦上乳液保濕。

 

第四招:排解壓力

壓力、緊張的情緒也會誘發異位性皮膚炎!這就是爲什麽到了開學季、考試季,許多小朋友的異位性皮膚炎就會開始發作。也可能小時候沒有表現出異位性皮膚炎,但成年人後因爲工作壓力大,讓疾病在成人期才發作。因此,可以透過運動、聼音樂等方式疏解壓力,避免誘發異位性皮膚炎。

 

家長勿過度擔心,放手讓孩子負責

異位性皮膚炎並不是不可治療的疾病,只要好好配合醫囑,基本都能得到完整的控制。比起事必躬親,家長應訓練小朋友自己擦藥、吃藥,並教導小朋友建立好的生活習慣(例如流汗後擦乾、不要待在太熱的環境等等),讓孩子自己學會照顧自己,才能維持長久不復發!

顏瑄醫師仔細幫病患檢查。圖源:幫痘氏皮膚科
顏瑄醫師仔細幫病患檢查。圖源:幫痘氏皮膚科

教你找對醫師!不只是皮膚科,中醫、心理治療也和異位性皮膚炎有關?

根據研究顯示,患有異位性皮膚炎的人群憂鬱、焦慮的比例升高,在社交方面表現容易退縮,也較容易產生自卑的情緒。如果有這些狀況發生,可以尋求心理諮商所、身心科幫助。

 

中醫則是用調整體質的方式,改善異位性皮膚炎。顏瑄醫生建議,想選擇中醫的同時,還是建議繼續維持西醫治療。如果中斷西醫,會影響藥物健保給付規定;如果需要用到該種類藥物,停藥後必須從頭計算用藥時間,或者改爲自費治療,會比較可惜一些。

 

怎麼找醫師?

可以透過異位性皮膚炎病友會的熱點診所友善門診照光治療地圖搜尋;或者透過PinMed尋找附近的皮膚科診所、心理諮商所或中醫診所!

我朋友、家人得了異位性皮膚炎,我能做什麼?

文章前部分有提到,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有較高的機率發生憂鬱、焦慮的症狀,這時親友的陪伴就非常重要!傾聽、陪伴,並提醒對方用藥、看診,一起度過疾病急性期。

不過,在面對親友患病時,也有一些地方需要注意:不自行買藥給對方,需要遵照醫囑,也不要推薦偏方噢!

異位性皮膚炎常見問題

Q:異位性皮膚炎常見的症狀有哪些?

嬰兒常見症狀為皮膚瘙癢、乾燥、流水、結痂;成人則常見為瘙癢、乾燥、皮膚增厚和苔蘚化。

 

Q:有哪些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方法?

主要為外用類固醇、鈣調磷酸酶抑制劑、PDE-4抑制劑、塗抹乳液、免疫抑制劑、光照治療、生物製劑、小分子標靶藥物。

 

Q:類固醇好可怕…我能不能自己減量呢?

如果自己減量,會造成藥物濃度不夠,需要花上更久的時間才能控制,反而造成藥物用量更多,更容易產生副作用。

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和治療,你都搞懂了嗎?

—山豆

參考資料

  1. UpToDate: Atopic dermatitis (eczema): Pathogenesi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diagnosis
  2. UpToDate: Treatment of atopic dermatitis (eczema)
  3. Wollenberg, A., Barbarot, S., Bieber, T., Christen-Zaech, S., Deleuran, M., … Fink-Wagner, A. (2018). Consensus-based European guidelines for treatment of atopic eczema (atopic dermatitis) in adults and children: part I.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32(5), 657–682.
  4. SPERGEL, J. (2003). Atopic dermatitis and the atopic march.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112(6), S118–S127. doi:10.1016/j.jaci.2003.09.033 
  5. 2020年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異位性皮膚炎診療共識手冊
  6. 《異位性皮膚炎完全解析》,朱家瑜 (2019)
  7. 台大醫院皮膚部 異位性皮膚炎的類固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