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對「Terrible Two」不陌生也很頭痛,但其實2歲真的不可怕!這個階段的孩子正經歷與學習面對4個重要的敏感期時期,所以他們有時後會不自主的生氣、發脾氣都是正常的。且這個時期的孩子大腦還在發育階段,並沒有能力去控制自己的情緒,他們並不是有意要唱反調,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你就會發現,其實2歲的孩子也沒那麼難帶喔!
一、秩序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會有的表現,像是會幫東西排排站、做事情會有自己的先後順序、洗澡只要媽媽洗等等,會要求所有事物按照自己的規則走,一旦打亂了秩序,孩子就會覺得他的世界毀了,接著便會開始出現生氣、大哭、打人等的行為,這都是孩子正在跟秩序敏感期磨合的緣故。
這時候父母除了可以跟孩子一起建立一系列規範,並要全家人一起遵守外,也可以利用這個敏感時期,培養孩子「自律」。建立好規範後也要記住,一定要避免隨意破壞秩序,孩子唯有在穩定的環境下,才會有穩定的情緒。
二、自我意識敏感期
自我意識敏感期的孩子,最經典的表現就是會說「我不要」,很多時候都會堅持要自己來。大多數的父母會覺得,孩子怎麼又開始不聽話?他為什麼一直在跟我唱反調?其實孩子不是故意的,而是他正處在訓練自我意識的時期。
這時父母可以試試用正面的詞彙跟孩子溝通並給他選擇,例如當你要問孩子要不要吃飯?,可以改成「你要先吃飯?還是先吃肉?」。
原問句裡有個「不要」的否定詞,孩子通常都會挑「不要」來回答,但事實是,不管他回答要或不要,父母都會希望孩子「要吃飯」,既然如此就別給孩子有拒絕的選擇,但仍給予兩個選項,這會讓孩子覺得「我有被尊重」、「我可以自己決定事情」的成就感,孩子配合的意願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物權敏感期
物權敏感期的孩子,會把喜歡的東西都說是「我的」,不願意與他人分享,這時往往會被大人貼上自私、小氣的標籤。小兒科黃瑽寧醫師在臉書分享關於手足紛爭時曾提到,小孩需要「先有滿足,才有分享」;安定教養羅寶鴻老師的文章也曾說過,3歲以下的小孩之所以還不會分享,是因為「成熟階段還沒到」。
請爸媽們必須先理解,孩子是還没成熟發展到位,並不代表他的不願意分享就是自私、小氣。這時候父母可以在當下尊重孩子不想分享,並在情緒穩定下來後給予適時的引導,也很推薦利用說故事的方式教導孩子「物權跟分享」的概念。
四、空間敏感期
空間敏感期的孩子,其實就是在「探索」,但表現出來的往往卻是父母覺得有危險的行為,例如孩子會開始扔東西,或是開始爬到高處,又或者是推倒堆好的積木、亂翻東西等等。
孩子會發現扔這個動作可以讓東西移動位置;越爬越高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這麼大;推倒東西時感覺自己力氣很大、很厲害,這些過程都是孩子在學習及探索。父母別第一時間指責,可以給予孩子安全的空間,例如孩子喜歡扔東西,不如讓他在球池玩;孩子喜歡爬高高,不如幫他在攀爬架下墊好軟墊;孩子喜歡推倒玩具,不如就不要玩「堆」積木,改玩「推」積木。不要拒絕孩子的成長,讓他們在安全的環境下盡情地探索吧!
當孩子在遇到敏感期被破壞的時候,情緒就容易爆發,父母要做的不是去阻止他發脾氣,而是泠靜下來並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接受孩子有情緒,然後陪伴孩子面對自己的敏感期,2歲真的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