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覺得自己黑眼圈重、眼下暗沉沒氣色?雖然用了遮瑕,但不僅遮不住,反而卡粉顯淚溝…這時,醫美針劑熊貓針可能非常適合你!那麼,究竟什麼是熊貓針?原來是藉由膠原蛋白改善黑眼圈,有什麼副作用?價錢又是多少呢?
熊貓針是什麼?改善黑眼圈的原理、功效一次看!
熊貓針,又稱為稚齡針,是「改善黑眼圈針劑」的通稱,成份多為膠原蛋白或玻尿酸。台灣目前只有上市一款熊貓針「双美膚力原膠原蛋白植入劑(含利度卡因)」,成份為膠原蛋白;而國外尚有奧泰熊貓針、嗨體熊貓針等,由於台灣並沒有上市,目前先不做贅述。
双美膚力原膠原蛋白植入劑(含利度卡因)
圖片來源:雙美生物科技官網
熊貓針可以用在臉部的任何部位,但主要用來改善眼周缺陷、黑眼圈等問題。在詳細了解熊貓針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4種不同的黑眼圈:
色素型黑眼圈 | 血管性黑眼圈 | 結構性黑眼圈 | 混合型黑眼圈 | |
外觀 | 皮膚黑色素沈著 | 眼周血液循環不良,加上皮膚較薄,顯露出了眼下血管和肌肉 | 皮膚鬆弛、眼窩凹陷、淚溝眼袋的陰影等 | 同時由2~3種原因導致的黑眼圈 |
常見原因 | 基因、眼部皮膚炎症等 | 熬夜、壓力大、過敏等 | 基因、年齡增長等 | 同時有左述原因 |
延伸閱讀:黑眼圈該怎麼消?原來不是熬夜才會有!了解成因才能真正改善
而熊貓針的3種功效,能一次改善這4種不同類型的黑眼圈:
針對「結構性黑眼圈」撫平皺紋,恢復彈性
年齡增加後,皮膚變薄、膠原蛋白和深層脂肪減少,會導致皮膚鬆弛下垂、產生皺紋,同時也可能造成結構性黑眼圈。熊貓針裡面的膠原蛋白,會形成一層透軟、有黏性的纖維狀結構,使眼周回覆彈性、消除皺紋,也就改善結構性黑眼圈了!
針對「色素性黑眼圈」阻擋黑色素生成
身體中的酪氨酸,經過酪氨酸酶作用後,會形成黑色素。而膠原蛋白針降解後形成的胺基酸,具有抑制酪氨酸酶的作用:當酪氨酸無法轉換黑色素,就能阻斷黑色素生成,達到美白、消除色素性黑眼圈的功效。
針對「血管性黑眼圈」遮蓋青黑血管
熊貓針的顏色是淡淡的乳白色,有著類似「遮瑕膏」的效果,能夠遮蓋皮膚透出的黑青色血管。由於血管性黑眼圈的治療方式較複雜,完全消除需藉由雷射、電波等治療;而熊貓針這種暫時性的「皮下遮瑕」,也不失為改善血管性黑眼圈的方法。另外,膠原蛋白不易吸水膨脹,相比玻尿酸,也較不容易出現「眼下毛毛蟲」的問題。
打一次熊貓針,可以維持多久?費用又是多少?
植入身體的膠原蛋白,會被人體的組織同化,成為人體組織的一部分,隨後逐漸被膠原蛋白酶分解。一般來說,熊貓針可以維持3~12個月左右,依照植入部位和方法的不同而異。
1cc的熊貓針費用約落在在12,000~20,000元間, 具體仍依各診所的規定為準。
萬一失敗,最嚴重的後遺症是失明?你不可不知的「眼中風」
熊貓針的副作用副作用主要有以下2點:
注射部位瘀青、腫脹
約1~2週後會自行改善。注射後即時遵醫囑冰敷降低腫脹、熱敷緩解瘀青,並注意不要揉捏刺激,可以很大程度避免這項副作用發生。
注射部位出現紅斑、搔癢等過敏反應
施打熊貓針前,一般會先檢測是否對膠原蛋白過敏,確認不過敏後才會繼續施打。如果仍然發生過敏情況,應儘速回診,請醫師進行處置。
另外,只要是在面部使用針劑,儘管極其罕見,都有造成失明的可能。原因為針劑內容物進入視網膜中央動脈,造成栓塞(眼中風);當視網膜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應,就會壞死、失明。失明的發生率非常非常低,但和醫生水平、手術方式有很大的關係。醫生也會採用不同的策略避免失明:如使用細針、鈍針,並在進針前回抽檢查,避免無將內容物注射至血管內。
所以,記得選擇有資質的醫生,並在術前保持良好溝通、確保了解真實效果和副作用之後,再施打熊貓針喔!
眼睛周圍的血管網豐富,且非常細小。
圖片來源:Carruthers, J. D. A., Fagien, S., Rohrich, R. J., Weinkle, S., & Carruthers, A. (2014). Blindness Caused by Cosmetic Filler Injection.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134(6), 1197–1201.
我原本以為黑眼圈會成為臉上的常駐嘉賓...沒想到還有熊貓針這個方便的醫美方式!或許,我該去醫美診所了解一下了!
參考資料
[1] Freitag, F. M., & Cestari, T. F. (2007). What causes dark circles under the eyes? 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 6(3), 211–215.
[2] Carruthers, J. D. A., Fagien, S., Rohrich, R. J., Weinkle, S., & Carruthers, A. (2014). Blindness Caused by Cosmetic Filler Injection.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134(6), 1197–1201.